作者:敏敏 加七 编辑:田纳西 在手术室里,需要花生米? 最近,一张手术室的器材清单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。在纱布、针筒、棉球、引流管等一众“正经”的手术...
古代调兵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,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?
古代调兵,只要稍微上一点规模,没有虎符是不行的。
比如,依照秦制,用兵五十以上,“必会王符”。
不过,只有虎符是不够的哦。
三位一体的征调制度
玺、符、节,三件东西缺一不可。
所谓玺,就是盖有御玺的征调文书,上面写明了君王的命令。
君王规定此次调兵是去打赵国,兄弟们不能跟着将领去打楚国,更不能回头“清君侧”。
所谓符,就是虎符,也就是调兵凭证。
所谓节,就是通行凭证。被征调的部队必须持节才能通过各处关隘要道。
没有节,就是没有凭证,人家放行就是渎职。
所以,如果你只带着虎符前去,是没有用的哦。
虎符是最重要的“防伪凭证”
虽然是三位一体,但虎符是最为重要的“防伪凭证”。
因为:对于有心之人来说,盖有御玺的文书、节,是相对容易伪造的。即便伪造了,对方也不容易看出问题。
而虎符,其真假很容易被识别出来。
虎符背有铭文,每个符文的大小不一、凹凸不同。虎符被分为两半,右半边由国君保存,左半边由统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保存。
展开全文
征调时,两边的虎符一合,真虎符必然严丝合缝,真假一目了然。
伪造虎符的难度有多大?
看一看嫪毐、赵太后就知道了。
嫪毐造反前,“事无大小皆决于毐”。在赵太后的支持下,嫪毐掌握了大权。
所以,参与造反的人,还有“卫尉竭、内史肆、佐弋竭、中大夫令齐”等高级官员。
然而,他们拥有太后玺,并伪造了秦王御玺,却实在无法伪造虎符。
所以,他们实际调得动的兵力非常少。
当尚未亲政的嬴政镇压时,仅“斩首数百”,叛乱就失败了。
那么,如果你盗出虎符,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?也不一定。
能量比拼
战国末年,信陵君曾让魏王的爱姬窃了虎符。
以信陵君的见识、水平,伪造出不被识破的王命,自然不再话下。
然而,当晋鄙合验虎符无误后,仍然表示怀疑:我重任在肩。大王只让您单车而来,是怎么回事呢?
不过,信陵君早有准备,身后的孟士朱亥一锤砸死了晋鄙。随即,信陵君利用虎符和自己的威望,发布命令,掌控了军队。
可以想象的是,如果晋鄙不被杀,他接下来的事情必然是派人去魏王处核实情况,才会交出兵权。
其实,大将重任在肩,先不交出兵权,先核实情况,是合理的要求。
另一方面,对前来调兵者来说,军情如火,来去汇报,贻误军机,应该立刻交出兵权,这也是合理的要求。
双方都合情合理,就比拼双方的个人能量了。
信陵君的能量大,一锤子砸死晋鄙,掌握军权。
换做别人,可能就没有这样的能量咯。
虎符制度的漏洞
当然,虎符制度虽然严格,但也有漏洞。
“有心人”有时会利用这个漏洞,在没有虎符,甚至没有王命的情况下调动军队。
军事斗争的形势毕竟变化极快,过于死板会误事。
所以,古代一般会留下“特殊情况”的说明。
比如,秦制就说明:“燔燧事,虽毋会符,行也”。
紧急情况下,比如你看到烽火台点燃了,不管有没有调兵凭证,必须马上动起来!
这个“后门”,就会被“有心人”利用起来。
比如,赵高杀秦二世时。
当时,赵高已经可以“指鹿为马”,但没有虎符,也不能调兵。
可是,赵高提前策反了他的郎中令赵成。(赵高的弟弟)
虽然郎中令不得王令也不能调朗卫作乱,但可以短时间内使郎卫系统陷入瘫痪,降低郎卫们抵抗政变的能力。
随即,赵高让他的女婿,咸阳令,“诈为有大贼”,以此为“燔燧事”,调集千余人,缴了守卫宫门的卫士的械,进入攻中,逼杀二世。
虎符制度的前提
虎符制度,只是中央集权下,君王掌控军队的方式。
所以,中央集权,是虎符制度得以真正贯彻的基础。
当皇权不足时,皇帝说话都不好使了,虎符制度也就运转不灵了。
比如,在东汉末年、唐朝后期,君王虎符在地方军阀那里,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。
在所有的政治权力斗争中,军权是最重要的权力,甚至是一切实权的基础。
君王为了控制全军,保证集权,自然要建立一套严谨的调兵、统兵制度。
虎符,是其制度中最难以伪造的一环,因此,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。
所谓“认符不认人”,其目的通过“密码制度”,防止他人篡夺军权。
然而,虎符只是征调制度中的一个环节而已。仅仅只是拿着虎符,并不能随心所欲的行动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